四川黄河文化研究会(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 官网)

erjian2022-08-0150

本文目录一览:

四川省川茶文化研究会财政予以拨款吗?

从文献史料来看中华茶文化的流变,大致可划分为南北朝以前、唐宋时期以及明清以后三大阶段。茶文化兴起于巴蜀,而后渐东移,往长江下游发展,据《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心蒟,园有芳蒻香茗。上贡的茶不是深山野岭的野茶,而是专门有人培植在茶园里的香茗。由此文献可见茶在三千年前的周代时,即有相当的地位。这与《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于神农有出入,《神农食时经》为何人所作、何人所写,无从查考,相对之下《华阳国志・巴志》则较具信服力。

古代神农氏茶为药用,西汉以茶为饮,三国以茶为礼,以茶为媒做为情感交流。唐、宋时期上至高官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僧人或常民,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自唐代以来,就逐渐发展出“以茶迎来,以汤送往”的待客习俗,这种习俗在朝廷、官府和民间各阶层普遍流行。在佛教寺院中,也有僧人发展推广的独特饮茶啜汤礼节,且列入清规中加以规范,不仅有“茶礼”同时也有“汤礼”。

唐朝时,茶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之物;到了宋代,茶、药已成为人们日用之物。北宋刘挚就说:“大率师的弟子贽见之礼,茶、药、纸、笔日用之物,皆从来学校常事。”宋代以茶和汤招待客人已经是很普遍,从宋代佚名者所撰《南窗纪谈》一书中,提到“客至则设茶,欲去则设汤”的风俗上至官府,下至里旅,流行整个社会层面。宋代朱彧《萍洲可谈》说:

今世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汤取药材甘香者屑之,或温或凉,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先公使辽,辽人相见,其俗先点汤,后点茶;至宴会亦先水饮,然后品味以进。

说的是客人来时,以茶示礼,迎接客人,客人坐久了可能会疲累伤元气,所以客人欲离去时奉上汤品待客,体贴客人,以示敬意。“点汤”的另一义则是逐客的意思。点汤原为“客辞敬汤”之礼俗,后来被人引用做为文明逐客的手段。

黄河文明有哪些古遗址

半坡文化

已进入新石器时代(1万年至2千年)的半坡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早期,当时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区别于旧石器时代(250万年至1万年)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 由打制石器转向磨制石器;

二、 由采集、狩猎转向种植、畜牧;

三、 陶器的出现;

进入新石器时代,生产力大大提高,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为了食物的生产者。采集、狩猎是一种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活,而种植、畜牧则是一种定居生活,因此古村落也就此诞生。

人们把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这个阶段称之为“农业革命”。人类史上有三次划时代的革命,第一次是火的运用,第二次是农业革命,第三次是工业革命。

半坡村位于西安附近,从该村发掘出一个距今有5、6千年的古村落遗址,这是黄河流域很重要的一个文化遗址,1952年被发现。遗址有5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作坊区和墓葬区。

居住区发现有40多座房子,有半地穴建筑和地面建筑,形状有圆形、方形和长方形。房子有柱子支撑,墙壁是泥墙,墙面用草拌泥涂抹。房子大小有十几、几十平方米,也有上百平方米的。

发现的窑址有6座,有竖穴式和横穴式两种,其空间较小,直径只有1米左右。

墓葬区有小孩墓和成人墓,多以瓮、盆、钵等为葬具,葬具上还留有小孔,估计是为灵魂转世所留。另外还发现一具木板葬具,这是唯一的一个木制葬具,不过这一形式一直被沿用至今。埋葬方式多为单人仰身和直肢,也有少量的俯身、屈肢和二次葬。

那里的原始居民种植粟、芥菜、白菜等农作物,饲养绵羊、山羊和猪等家禽,另外淡水鱼和野味也是他们的食物。

老官台文化

老官台文化遗址1956年发现于陕西华县,1959年进行发掘。后来在甘肃泰安大地湾也发现同类型文化,所以老官台文化也称大地湾文化。老官台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的支流渭河流域。

老官台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有8000多年,以磨制石器为主,但仍有少量的打制石器和细石器。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而磨制石器则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到来。

生活于此的原始居民开始种植粟类作物,还养猪养狗,生产工具有石凿、骨铲、角锥等。

住房为圆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坟墓是长方形的土坑,有陶器作为陪葬品。

当时的制陶工业还很原始,烧制温度低,器物种类也少,彩陶工艺还处于萌芽状态。

出土的文物以陶器为主,出土了27件陶器。陶器的类型有夹砂粗红陶和细泥红陶、细泥黑陶和细泥白陶,纹饰有绳纹、斜线纹、附加锥纹、锥刺纹和刻槽纹等,器形有三足罐、三足钵、杯、小口平底鼓腹瓮等,彩陶只有沿外袜红宽带纹的三足钵。

在大地湾古文化遗址发现有200多件彩陶,多以三足钵为主。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陶器上的那10多种符号,它们比半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刻划符号要早1000多年,这也可能是最早的文字原形。

在该遗址之中还发现一座类似宫殿的建筑,该建筑的地面与混泥土地面很相似。

与老官台文化和大地湾文化同一时期的还要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和贾湖文化,它们都是新石器时期的代表。

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文化遗址于1977年在河南新郑被发现,该遗址中的建筑、墓地和陶器都与老官台文化十分相似,距今也有8000多年。磨制石器多于打制石器,有带足磨盘、磨棒、带齿石镰、双弧刃石铲等,骨器有骨箭、骨针等,另外还要木制的弓。陶器以泥制红陶和夹砂红陶为主,器形有碗、钵、鼎、壶、杯、罐、瓮、勺、甑、盆等,其中以三足鼎和双耳壶最具代表性。另外,也有陶制纺轮。该遗址的陶器上也有契刻符号,也是一种原始的文字。

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于1972年在河北武安被发现,它稍晚于裴李岗文化,距今7000多年,其建筑、石器和陶器等均与裴李岗文化之中的相似。其陶器开始向彩陶过渡。遗址中还发现有农作物粟、胡桃和家禽鸡等。

贾湖文化遗址在河南舞阳,距今8000多年,也属于裴李岗文化类型。遗址中发现有契刻符号的龟甲,它比殷墟甲骨文要早4000多年,比古埃及的纸草文字也要早1000多年。另外还发现骨笛和酒器,这对音乐和酒文化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仰韶文化

仰韶村处于河南省渑池县,从该地的古遗址上发现了许多器物。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石器有刀、斧、杵、镞、石纺轮等,骨器有骨针,陶器有钵、鼎和粗陶、彩陶。

仰韶文化遗址有大量石斧、骨锄的发现,表明当时农业的发达。另外还在墓室中发现一陶罐里盛放了粟,说明粟是当时的主要农作物。

骨锥、骨针和古轮的出现,说明当时的原始居民掌握了初步的缝纫和纺织技术。发现许多猪、牛、马的骨头,说明当时已有了畜牧业。石镞、骨镞的出现,表明当时弓箭已被普遍使用,同时还表明当时已由狩猎生活向原始畜牧业和农业过渡。

在甘肃各遗址的墓葬中,还发现许多磨制的玉片、玉瑗、海贝等,这说明当时可能有了最原始的交换关系。新疆盛产玉,所以玉可能是从新疆来的。但甘肃远离大海,所以海贝是怎么传递过去的,值得探究。

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也称彩陶文化,彩陶在窑中烧造,但还没使用陶轮,其表面有或红或黑的几何图案,器物大小不一,形状差别很大,这种技术可能是从西北的甘肃一带传入的。

仰韶文化遍布西北地区的新疆、甘肃、青海、陕西等区省,还覆盖了华北和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有多种类型,有河南渑池县半坡类型(仰韶文化早期)、河南陕县庙底沟类型、河南安阳县后冈类型和大司空村类型以及大河村类型等(仰韶文化中、晚期)。庙底沟类型的彩陶颜色黑多红少,没有半坡类型的圜底钵。后冈类型、大司空类型的彩陶以灰陶为主,纹饰多为红色。大河村类型的彩陶多为白陶。据推测,仰韶文化很有可能就是黄帝族文化。

仰韶文化从5000年前一直持续到2500年前后,然后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其他文化融合,形成了后来的夏商文化。长江流域的古文化起源可能比黄河流域的还要早,但后来都中断消失了。而传承有序的黄河流域文化从未中断,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到夏商周文化再到如今。

在河南灵宝市西坡村发现了一个属于仰韶文化的遗址,在该遗址中发现了一座宫殿,据推测,它很有可能就是黄帝的宫殿。考古人员还在其周围发现了一座可以居住20多万人口的都城,它应该是当时部落联盟的聚居地。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的遗址位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1928年被发现。

他们使用的生产工具有石斧、石刀、石镰等,另外还要蚌镰和挖土用的双齿木耒。他们饲养猪、狗、牛、羊、鸡、马等。

龙山文化也称黑陶文化,黑陶制品质地精细,造型优美,用陶轮加工并在窑中高温(1000℃)烧造。这种高温技术的掌握,为青铜时代的到来做好了准备。龙山文化主要分陕西、河南和山东三大类型。

无论是彩陶文化,还是黑陶文化,都应该是发源于中国本土,与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文明、印度文明之中的陶瓷没发现有什么继承关系。

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址还出现了青铜器,它表明龙山文化开始向青铜文化(夏商文化)过渡。这一时期的精致陶器也与商代的陶器十分相似。

1931年在河南安阳市一个名叫后冈的地方,发现一个古文化遗址,成“三叠层”形式。它的上层是白陶文化小屯文化,中层是黑陶文化即龙山文化,下层是彩陶文化即仰韶文化。有人认为这里面的彩陶文化即炎帝族文化,黑陶文化即夏文化,白陶文化即商文化。

大汶口文化

北辛文化遗址位于山东滕州境内,与龙山文化隔河相望。它属于新石器中期,是大汶口文化的源头。它稍晚于裴李岗文化,其石器、陶器等与裴李岗发现的类似。

大汶口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它早期的陶器、石器和建筑与裴李岗文化类似。它晚期陶器上的图像刻画符号不同于仰韶文化中的几何刻画符号,它们很有可能就是甲骨文的鼻祖。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继续,1923年在甘肃临兆被发现。它的彩陶很发达,继承了仰韶文化中庙底沟类型的风格。它早期的彩陶以黑彩为主,中期出现有黑、红相间花纹,晚期多是黑、红二彩并用。在遗址之中还发现一把青铜刀,它标志着石器文化向青铜文化过渡,是一个金石并用的时代。

张新斌是哪一个民族的人?

张新斌,男,1960年生,现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是国内顶尖的姓氏谱牒专家,在全国具有卓越的影响力。2013年受聘为我会“首席家谱专家”。

国内顶尖家谱专家张新斌 (2).jpg

张新斌的姓氏文化著作在学术界有重要影响力

张新斌主持编著出版《黄河与科技文明》、《济水与河济文明》、《黄河流域史前聚落与城址研究》、《中原文化记忆丛书》、《中原文化解读》、《中华姓氏河南寻根》等专著及文集近20部,发表论文150余篇。

张新斌先后承担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研究成果先后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及其他多项奖项。在大黄河与黄河变迁史研究及黄、淮、济关系史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在学术界屈指可数,尤其是在济水研究方面许多观点有创新之处,并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在姓氏文化研究方面,坚持学术研究、理论研究与开发相结合,在学术界、党政部门、海外宗亲中引起了较好反响与共鸣。在中原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具有标志意义,为河南省文化建设与中原文化的开发作出了突出贡献。

国内顶尖家谱专家张新斌 (1).jpg

张新斌是国内权威姓氏家谱专家,身兼多项重要职务

张新斌是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河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姓氏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水利部中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台湾研究会会长,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省历史学会副会长,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省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黄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为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信阳师范学院兼职教授,河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客座教授,中共河南省委统战部特约研究员、河南省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成员、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

张新斌先生还积极支持魏怀习筹备成立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并在魏怀习编写《家谱编修实用大全》一书的过程中给与了大量的帮助,为将此书编成一部经得起考验的图书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内顶尖家谱专家张新斌.jpg

张新斌的重要论断:根亲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新斌指出,根亲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姓氏、文字等具有其他延续性特征的文化之根。根亲文化的关键点是“根”,“亲”则是人们在寻根之时自然发生的血缘和情感联系。河南是根亲文化资源大省,被视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三皇五帝”,大多出自或主要活动于中原地区,因而提出了打造“根亲文化”圣地的目标。而根亲文化又以黄帝文化、河洛文化和姓氏文化三部分为主,张研究员从这三方面阐述了“根亲文化”体系。

张新斌的重要论断二:族群寻根成为凝聚华人的重要精神纽带

张新斌认为,历史文化资源尤其是河南历史文化中特有的“根文化”,在增强海内外华人凝聚力以及实现祖国统一方面发挥了特有的作用。中原寻根30多年来,河南的实践经历了寻根文化—根文化—根亲文化三个阶段,其中根亲文化提出时间不长便得到认可,“根亲文化的提出,反映了以信阳(固始)为代表的中原人的文化自觉。……所谓‘根亲’,是‘寻根找亲’,游子来寻根,祖地主动去寻根,根亲文化表述的就是一种‘寻根找亲’的特殊文化现象”。根亲文化有“因根而亲”与“寻根找亲”两层含义,“根亲文化,就是立足于中华传统伦理文化重亲情、讲乡谊基础之上,依托中原丰厚的根文化资源,强化中原与域外血浓于水的联系所形成的‘寻根找亲’的重要文化现象。

张新斌重要论断三:炎黄对我们中华文化尽管非常重要了,但伏羲更重要

张新斌指出,我们研究综合性姓氏文化,像黄帝文化。尽管河南姓氏研究和开发取得很大成绩,但还缺少一个龙头,如果说黄帝是我们的人文始祖,但大家在学术研究里面还有争议,很多姓氏炎黄还涵盖不了。现在还有很多人群包括一些少数民族,他们说他是蚩尤的后代,难道就不是炎黄之孙了?怎样来涵盖这个问题,炎黄寻根可以再往前,追溯到伏羲。在伏羲时代,伏羲的这种根的凝聚力是炎黄所不及的。所以,炎黄对我们中华文化尽管非常重要了,但伏羲更重要。

张新斌重要论断四:郑州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上升为国家层面势在必行

张新斌说,中华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符号。中华人文始祖以“三皇五帝”为代表,“三皇五帝”虽有多种说法,但伏羲、女娲、炎帝为三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的说法最为流行。近年来,在全国各相关地已形成了对“三皇五帝”的祭拜活动,这说明中华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符号,具有一定的超越性。“这种超越体现了两岸的超越、海外华人的超越、党派之间的超越,以及不同宗教信众的超越,具有一统性与凝聚性。”

张新斌认为,中华人文始祖中最具代表性者为黄帝。黄帝作为中华人文始祖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新郑黄帝故里具有传统文献的主流性、史迹文物的丰富性、巨石岩画的独有性、考古发现的参照性、专家论证的权威性、拜祖大典的高端性等六大优势,因此,“将‘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提升为‘中华人文始祖黄帝诞辰纪念大典’,由国家举办,势在必行。”

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国古老文明的发源地

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早在石器时代,就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文明,比如蓝田文明、半坡文明出现在黄河支流渭河;龙山文明出现在山东半岛等等。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它部族,形成“华夏族”,因此说黄河是中国古老文化的发源地。

扩展资料

黄河的主要支流

黄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

参考资料: 黄河-百度百科

河南省黄河文化基金会的重大事记

2006年12月19日河南省文化厅签发豫文社【2006】第75号文,决定设立“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这是省文化厅对发展南阳文化事业的最大支持。

2007年1月10日河南省民政厅核准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成立。并下发豫民函【2007】4号文件。认为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具备设立公募基金会的条件,特此批准核准登记,其业务主管单位为河南省文化厅。并颁发了《基金会法人登记证书》。一月二十三日,南阳日报为此发表消息称“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的设立,是南阳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盛事”。

2007年1月30日,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成立大会在南阳市梅溪宾馆召开,大会由南阳市民政局副局长、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张天庆主持。省民政厅李怀建处长在成立大会上宣读了“河南省民政厅关于同意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设立登记的批复文件”,河南省文化厅翦辉处长为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揭牌。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兵种部田永清少将,司法部副局级巡视员丛卫东,河南省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二月河,南阳市人大副主任刘云生,南阳市政协副主席王清华,南阳军分区副政委祝润安,南阳师范学院副院长刘明阁,南阳市文联主席王遂合等领导出席了大会。

田永清将军在大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南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上有四圣,如今有一个以二月河为代表的作家群队伍誉满中外,成立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利用社会力量支持辅助文化事业的发展,是一件大好事。二月河也在大会上即兴讲话,他说,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打造南阳人文品牌,建设南阳文化大市,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要有方法,有措施,要有人来做。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的成立,就解决了一个措施落实的问题。基金会需要有一批懂经营的人来操作,用专业力量把文化产业做起来,把我们的文化事业作的兴旺发达。

南阳市人大副主任刘云生代表市人大、市政府讲了话。市政协副主席、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王清华也在大会上讲了话。

市直有关单位的领导李洪、杨志欣等也参加了大会,并在主席台上就坐。

大会有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河南省先进文化研究会、南阳市文联、南阳市科技局、南阳日报社、百姓视点等369家单位及有关人员到会祝贺,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肇基在致辞中对祝贺嘉宾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南阳日报、南阳电视台、南阳广播电台、南阳晚报、百姓视点等新闻媒体的记者莅临采访,并作了报道。

2007年2月2、3、4日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召开理事会并讨论制定基金会有关规章制度,讨论并决定基金会内部机构设置。

2007年2月7日,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向南阳监狱捐赠《大要案警示录》、《来自大墙内外的报告》等价值115000元的图书5000册。南阳电视台副台长、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王聚成在捐书仪式上讲了话。河南宛英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陈学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服刑人员在监狱里接受劳动改造,同时还应该很好的学习文化知识、学习科学技术知识,为将来重新融入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捐赠仪式由南阳监狱一监区监狱长赵建周主持,一监区教导员梁俊在捐赠仪式上号召服刑人员掀起一个学文化、学知识,积极改造并回报社会亲人的新高潮。

2007年2月16日,文化发展基金会召开理事会,讨论研究在春节灯会期间组织有奖募捐活动。并制定了“关于在春节、灯会期间组织有奖募捐活动的方案”。

2007年3月6日,下午5时南阳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案件大队以配合南阳市财政局非税局联合执法为由,将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设在解放广场募捐现场的近一万元募捐奖品强行扣押,并未出具任何扣押手续。

2007年3月12日,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向中央电视台《世纪哲人——冯友兰》剧组注资300000元。该片的制片人由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担任。

2007年3月21日,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向宛城区官庄镇党委捐赠价值12万元的“农村法律知识科学技术读本”,为官庄镇共建农村文化大院提供了文化支持。捐赠仪式上,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陈书庆在讲话中说:“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进程中,官庄镇广大人民群众一定能够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官庄镇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为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2007年4月3日为了配合公安机关建设学习型看守所,强化对在押人员的法制教育,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于2007年4月3日到邓州看守所、社旗县看守所赠送有关法律书籍2000册,价值50000余元。南阳晚报,南阳电视台作了报道。

2007年4月6日,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肇基接受了南阳日报记者采访,就南阳市文化强市建设,就基金会发展与服务职能发表意见。南阳日报4月9日发表访谈,题目是《做好建设文化强市的实践者——访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王肇基》。

2007年4月17日——22日,文化部副部级巡视员丁一到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调研。对基金会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指导性意见。

2007年5月19日,南阳市公安局治安支队将基金会春节期间(3月6日)扣压的募捐奖品退还,并向基金会致歉。

2007年5月22日,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的指导精神。中国新文学学会在武汉大学召开了电视连续剧《姚雪垠》的创作研讨会。研讨会由湖北省社科院周勃教授主持,著名学者丁一、张永健、俞汝捷、程秋萍、洪洋、吴永平、姚海天、张传奇、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肇基等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为电视剧《姚雪垠》的编剧思路、指导思想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并制定了编剧大纲。姚雪垠之子姚海天,姚雪垠研讨会,正式书面委托王肇基担任电视连续剧《姚雪垠》的主编。

2007年8月23日,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成功的承办了“心连心”艺术团送戏下乡活动,省市十几家媒体进行了采访报道。

2007年8月26日,由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策划出版的《南阳五圣》丛书出版。其中《商圣范蠡》的作者是王肇基、张建伟、高丙午;《智胜诸葛亮》、《谋圣姜子牙》的作者是逵富太;医圣张仲景的作者是邱明印:《科圣张衡》的作者是马云泰和马长敏。《南阳五圣》的出版发行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2007年9月2日,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向中央电视台、中国新东方文化影视公司捐款壹佰贰拾万元,联合组织电视剧《姚雪垠》拍摄工作。

2007年10月10日,经河南省文化厅批准,河南省民政厅对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邓州、新野、西峡、方城、社旗五个县市办事处核准登记。

2007年10月29日,南阳日报发表文章,题目是“为建设文化强市做出积极贡献”。王肇基理事长对基金会发展方向、奋斗目标做出了认真阐述。

2007年11月1日-5日,中国新文学学会在无锡江南大学召开年会,大会增补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王肇基为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

2007年11月20日,年过古稀的袁宝华同志再次约见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肇基,对文化发展基金会的发展壮大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并非常高兴的接受聘请,担任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的顾问。

2007年12月30日,基金会召开理事会。全体理事和全体监事参加了会议。王肇基理事长主持了会议。郑文芳副秘书长对2007年的业务情况和2008年工作计划做了报告。会议制定了《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2008年工作计划》。

二00八年

2008年1月12日,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与北京新东方影视公司签订合同,双方共同投资贰仟万元,联合拍摄三十集电视连续剧《姚雪垠》,总策划由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担任。

2008年1月26日,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邀请了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组来南阳演出,庆祝基金会成立一周年。南阳市政协副主席王清华发表了讲话。南阳电视台录播了晚会实况。

2008年5月19日,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通过南阳市红十字会,向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捐赠价值47万元药品,支持灾区人民。

2008年6月6日,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经主管部门批准,筹建南阳市人物文史馆,总投资一亿六千万元,规划、土地手续已经完备。

2008年7月31日,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向华龙中学捐款,对升入大学,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与救助,市领导王清华出席了捐赠仪式。

2008年9月8日,河南省民政厅侯贵州、杨忠友一行到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视察工作。对基金会业务开展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指导意见。基金会对省厅领导的讲话组织了多次学习。

2008年10月10日,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向中央电视台《人物》捐款壹拾伍万元,用于电视栏目的拍摄工作。

2008年12月29日晚,基金会组织文艺演出,庆祝基金会成立二周年。

二00九年

2009年3月,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捐款出版“南阳实力派作家文库”共3000套,文库作者为王遂合、廖华歌、刘正义和殷德杰。

2009年8月12日,经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民政厅批准,南阳市文化发展基金会更名为河南省黄河文化基金会,办公地点设在郑州市金水路7718号。

2009年11月11日,厦门方达投资集团与河南省黄河文化基金会签订合同,投资肆仟万元人民币,共同开发文化产业。

宁夏怎样打造黄河文化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性文化。“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文化汇宁夏”,因此黄河文化建设不仅是宁夏的事,也是全国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全国黄河文化的亮点在宁夏,我们应把黄河文化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青铜峡黄河楼将与黄鹤楼、鹳雀楼、滕王阁等建筑一样,成为历史名楼。名称不要直呼其名,应含蓄一点、有诗情画意,与名诗有联系,提高文化品位。比如“黄鹤楼”若称“长江楼”就比不上“黄鹤楼”。唐朝诗人崔颢“黄鹤楼”千古传诵,使黄鹤楼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楼。与黄河有关的名诗首推唐朝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刘禹锡这首诗与崔颢“黄鹤楼”有共同的意境,都有昔人上天的情节。黄河楼称为“九曲楼”更赋诗意。历史以来人们总是把黄河与九曲联系起来,称为“九曲黄河”;黄河楼设有九层,与九曲有关;黄河流经九省区,也与九曲有关。“九曲楼”不仅是宁夏的,也是全国的。内部设计应考虑设九个厅:宁夏厅、青海厅、四川厅、甘肃厅、内蒙古厅、陕西厅、山西厅、河南厅、山东厅。 根据自治区领导关于青铜峡黄河楼打“黄河文化牌”的精神,青铜峡黄河公园可以整体称为“宁夏黄河文化城”。黄河文化城进门后第一个建筑应是刘禹锡“九曲黄河”诗碑。笔者模仿刘禹锡《浪淘沙》、崔颢《黄鹤楼》两首诗,也写了四句:昔人已上银河去,此地空余九曲楼。牛郎织女不复返,白云千载黄河流。传说中的仙人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九曲楼”。寻访牛郎织女的仙人和牛郎织女一样,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千载依旧、九曲黄河日夜奔流,人们在“九曲楼”下呤诵着千古名诗《浪淘沙》。 广东有“广交会”、陕西有“西洽会”,浙江、新疆等省区也有各具特色的常设会议组织,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今建议由吴忠市发起组建 “黄河流域经济文化合作洽谈会”,简称“黄洽会”。地址设在青铜峡“宁夏黄河文化城”。设立“黄洽会”组委会,作为常设机构,由政府、专家、企业家三方组成。“宁夏国际黄河文化节”今后可由“黄洽会”主办,两块牌子,合署办公。每年召开一次“黄洽会”,开展黄河流域九省区经济文化合作项目洽谈,并邀请中外有关组织和团体、企业家参加。设立“宁夏黄河文化研究会”,举办“黄河文化论坛”。设立“黄河文化旅行社”,组织西部风情旅游、黄河文化旅游、黄土地文化旅游、西夏文化旅游、宁夏三山(贺兰山、六盘山、罗山)文化旅游等。 宁夏黄河文化建设布局,既要有共同特点,又要各具特色。银川市兴庆区横城“黄河古渡城”侧重渡口黄河游,再现旧时繁荣、展示黄河文化。灵武“黄河书院”集文化传播、学术交流、学习静修于一体。黄河书院侧重展示整体宁夏文化: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黄河文化、黄土地文化、边塞文化、影视文化等。平罗“塞上江南博物馆”侧重展示引黄灌区,展示中国新天府风彩。吴忠市红寺堡区“移民博物馆”侧重展示移民文化、黄河文化、黄土地文化。还有吴忠黄河人家文化园、吴忠黄河国家湿地公园、青铜峡黄河大峡谷、中卫黄河公园等系列黄河文化品牌建设正在筹建。我们要像传播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那样,打造“宁夏黄河文化”品牌,真正实现王正伟主席提出的“黄河文化看宁夏”的目标。

本文链接:http://www.sxhhwh.com/huanhewh/4510.html 转载需授权!

四川黄河文化研究会

上一篇:黄河文化有关的散文诗歌(描写黄河的名家散文和诗歌)

下一篇:河南的物质文化遗产黄河(黄河文化遗产有哪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