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遗址画(黄河文化文物)

erjian2022-08-0647

本文目录一览:

黄河的早期文化遗址,历代王朝建都位置等史实

半坡遗址 蓝田遗址 龙山遗址 大汶口遗址

夏 一般认为建都与现在河南登封(有争议)

商 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后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 丰镐(今陕西西安)

东周 洛邑(今河南洛阳)

西汉 长安

东汉 洛阳

曹魏 洛阳 蜀汉 成都 东吴 建业(今江苏南京)

西晋 洛阳

东晋 建康(今江苏南京)

隋 长安

唐 长安

北宋 开封

南宋 临安(今浙江杭州)

元 大都(今北京)

明 天京(今南京),明成祖朱棣迁都到北京

清 初建时定都盛京(今沈阳),入关后定都北京

哪些历史遗迹或出土文物可以证实黄河流域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黄河是中华民族

半坡文化,

半坡村位于西安附近,从该村发掘出一个距今有5、6千年的古村落遗址,这是黄河流域很重要的一个文化遗址,1952年被发现。遗址有5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作坊区和墓葬区。

老官台文化遗址

老官台文化遗址1956年发现于陕西华县,1959年进行发掘。后来在甘肃泰安大地湾也发现同类型文化,所以老官台文化也称大地湾文化。老官台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的支流渭河流域。 老官台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有8000多年,以磨制石器为主,但仍有少量的打制石器和细石器。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而磨制石器则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到来。

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文化遗址于1977年在河南新郑被发现,该遗址中的建筑、墓地和陶器都与老官台文化十分相似,距今也有8000多年。磨制石器多于打制石器,有带足磨盘、磨棒、带齿石镰、双弧刃石铲等,骨器有骨箭、骨针等,另外还要木制的弓。陶器以泥制红陶和夹砂红陶为主,器形有碗、钵、鼎、壶、杯、罐、瓮、勺、甑、盆等,其中以三足鼎和双耳壶最具代表性。另外,也有陶制纺轮。该遗址的陶器上也有契刻符号,也是一种原始的文字。

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于1972年在河北武安被发现,它稍晚于裴李岗文化,距今7000多年,其建筑、石器和陶器等均与裴李岗文化之中的相似。其陶器开始向彩陶过渡。遗址中还发现有农作物粟、胡桃和家禽鸡等。

贾湖文化

贾湖文化遗址在河南舞阳,距今8000多年,也属于裴李岗文化类型。遗址中发现有契刻符号的龟甲,它比殷墟甲骨文要早4000多年,比古埃及的纸草文字也要早1000多年。另外还发现骨笛和酒器,这对音乐和酒文化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仰韶文化

仰韶村处于河南省渑池县,从该地的古遗址上发现了许多器物。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石器有刀、斧、杵、镞、石纺轮等,骨器有骨针,陶器有钵、鼎和粗陶、彩陶。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也称黑陶文化,黑陶制品质地精细,造型优美,用陶轮加工并在窑中高温(1000℃)烧造。这种高温技术的掌握,为青铜时代的到来做好了准备。龙山文化主要分陕西、河南和山东三大类型。

北辛文化

北辛文化遗址位于山东滕州境内,与龙山文化隔河相望。它属于新石器中期,是大汶口文化的源头。它稍晚于裴李岗文化,其石器、陶器等与裴李岗发现的类似。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它早期的陶器、石器和建筑与裴李岗文化类似。它晚期陶器上的图像刻画符号不同于仰韶文化中的几何刻画符号,它们很有可能就是甲骨文的鼻祖。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继续,1923年在甘肃临兆被发现。它的彩陶很发达,继承了仰韶文化中庙底沟类型的风格。它早期的彩陶以黑彩为主,中期出现有黑、红相间花纹,晚期多是黑、红二彩并用。在遗址之中还发现一把青铜刀,它标志着石器文化向青铜文化过渡,是一个金石并用的时代。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他们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 炎帝,皇帝陵都在黄河流域

在160多万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类活动遗址中,人们找到了被火烧过的动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万年前的陕西蓝田人类遗址中,人们找到了多处碳末堆积.

黄土地上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代表的母系氏族文化.

黄河流域出土的远古时代的器具很多,

兵马俑在西安,也是在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的历史文明 10个

1、半坡文化,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

2、老官台文化,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在陕西华县老官台遗址发现而得名。但该遗址内涵贫乏,后来发掘了规模较大、同类遗存内涵丰富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一般改称老官台文化为大地湾文化。其年代距今8000~7000年,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省境内的渭河流域。

3、裴李岗文化,是中国河南省的新石器时期文化,是目前中原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由于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

4、磁山文化,是中国华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在河北省邯郸市武安磁山发现而得名。将中华文明上溯到8000年前,早于仰韶文化1000年。是邯郸十大文化脉系之首,是东方文明发祥地之一。

5、贾湖文化,是以舞阳贾湖遗址为代表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重要文化类型,属于裴李岗文化的一个分支,也是裴李岗文化的主要源头,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

6、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

7、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

8、北辛文化,是黄河下游一种原始社会较早期的文化遗址,环鲁中南山地周围的兖州、曲阜、泰安、平阴、长清、济南、章丘、邹平、汶上、张店、青州、莒县、临沭、兰陵和滕州等地,都发现了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9、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分布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基本处于汉族先民首领少昊氏的地区,为龙山文化的源头。

10、马家窑文化,一九二三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故名。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

扩展资料:

黄河流域文明和其他古代文明有相当大的区别,因为黄河流域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气候变化大。冬季雪线在沿海可以到达杭州湾,和杭州湾同一纬度的世界其他地方几乎都是亚热带气候,夏季的炎热可以使水稻在黑龙江的呼玛生长,而在欧洲和美洲同样纬度连玉米都无法生长。

黄河的河道变化不定,无法进行正常的灌溉,只能种植不需要灌溉的粟(小米),黄河流域的古代文化就是粟文化。

黄河文明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农耕文明。半坡文明留下了许多器具如半坡人面网纹盆,半坡陶器,他的生产工具,一些动物骨骼。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遗址。

半坡遗址的发掘,首次对一个原始氏族聚落遗址进行大面积揭露,确立了一个新的文化类型,为研究中国黄河流域原始氏族社会的性质、聚落布局、经济发展、文化生活等提供了较完整的资料。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历史和仰韶文化的分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黄河流域文明

关于有关黄河的文化

黄河文化

作者: 来源: 发表时间:2006-01-24 11:25:24

[字体:大 中 小]

黄河流域是我国文化的发祥地。几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及黄河两岸、大河上下。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流域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在世界各地大都还处在蒙昧状态的时候,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就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斩荆棘、辟草莱,劳动生息,创造了灿烂夺目的古代文化。

早在旧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就有了人类的活动。1963年在陕西蓝田发现的"蓝田猿人"--古猿人的头盖骨、牙齿和上下颌骨,据文物工作者的考证,已有八十万年的历史。山西襄汾发现的"丁村人",距今也有二十万年。黄河河套地区的"河套人"及其文化,河南安阳小南海发现的洞穴遗址,都在五万年以上。在这悠久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经过艰苦的劳动,既发展了人类的体质形态,又创造了旧石器时代的文化。他 们不但发明了火,能够制造粗糙的石器、骨器,而且经过不断的实践,学会了钻磨技术,能够从事狩猎、捕鱼了。我国传说中的燧人氏、有巢氏,可能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人口急剧增加 ,生产和文化都有了飞跃发展。1920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掘出了许多石器、骨器、陶器,其中有石斧、石刀、石杵、石锄和纺织用的石制纺轮,有缝纫用的骨针,也有彩色陶器,这就是著名的"仰韶文化"。据考古学家考证,仰韶文化延续达千年以上,早期距今已六千年左右了。考古工作者经过广泛挖掘,发现从青海、甘肃一直到陕西、山西、河南,到处都分布有仰韶文化的遗址。1953年开始在西安市发现的半坡村遗址,更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当时,半坡人已经开始种植谷物,饲养家畜,懂得了纺线织布,创造了规模较大的草泥土木结构的茅屋,挖掘了储藏粮食的窖穴。围绕居住区构筑了深、宽5~6米,长300多米的大量 围沟,改变了穴居野处原始状态。制陶工艺已经相当发达,在出土的陶器中,有各式各样的红色陶器和制作精美彩陶,陶面上的动物图案栩栩如生,反映了远古人民的艺术才能。在彩陶上还有一些刻划符号,很可能就是我国的原始文字。

新石器时代的晚期,黄河流域已处于氏族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时代。生产工具进一步改进了,父权取代了母权,私有制开始出现。1959年在山东大汶口的发掘,初步揭示了这一时期的面貌。据考古工作者的广泛考查,在山东省的黄河南北,都陆续发现了大汶口文化的踪迹,其年限约相当于仰韶文化的中、晚期,后期可能延续得更晚一些。从发掘情况看,这时的生产工具已有了穿孔石斧、扁而薄的石铲、鹿角制成的短柄鹤嘴锄。石斧、石铲、石锛、石凿都用硬度极高的石料制成,有的还用了硬度11度的蛋白石。在发掘的一些墓葬中,还发现了不少随葬的玉制装饰品,饮酒器具和精致的象牙雕刻。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大汶口一号墓里,有一年孔雀绿色的骨凿,据测定其中含有大量的铜,很可能当时已懂得用铜了。另外,从大汶口墓葬还可以看出:那时已出现了较多的一男一女合葬墓,而且墓的规模有大有小,随葬品的多寡极为悬殊。这种情况在仰韶期的墓葬中是少见的,说明社会已过渡到以父系为中心的时代,贫富分化越来越明显了。

在距今约四千年前,原始公社瓦解,夏禹的儿子打破过去的"禅让"制,继承了禹的王位,建立了世袭的奴隶制国家。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夏王朝存在了四五百年之久,大致活动于以河南、山西、山东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一带。奴隶制虽然破坏了原始公社的公有和平等关系,但是打破了以往狡隘的氏族范围,扩大了生产规模和社会分工,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科学文化的创造,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从近几年来在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和河北唐山大城山的发掘看,至迟在夏代晚期就已经有了青铜器,夏代早期很可能是红铜时代了。冶铜业的出现,使社会发生了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开来,标志着古代文化的繁荣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大约在三千五百年以前,我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商王朝在以河南为中心的黄河两岸建立了。它是一个高度发展的种族奴隶制国家,千百万奴隶的辛勤劳动,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更大发展,文化艺术和自然科学都取得了较高成就。

据考古工作者的考证,偃师二里头遗址就是商代最早的都城,所谓"商汤居毫"的亳地。在这里,除发现了东西长五里、南北宽三里的商代早期都邑和规模宏伟的宫室遗迹外,还掘出了一批铜渣、坩锅片和铜镞(箭头)、铜凿、铜刀、铜锥、铜鱼钩、铜铃等器物,经鉴定均为青铜制品。这证明商初不仅在生产工具方面已广泛使用了青铜器,而且在消耗量大、回收率低的箭头方面也应用了青铜,这在世界其他地方的青铜文化中是很少见的。在河南郑州,曾发现商代早期的另一遗址,其中有制陶场、制骨场、制铜场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作坊,并有不少金饰品、玉石、玛瑙、贝壳、青铜制品出土。此外还发现了上釉的陶器和古老的商代城墙,为研究我国原始陶器的产生和古代城池的构筑提供了重要资料。

商代中期国王盘庚迁殷以后,科学文化的繁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河南安阳"殷墟"中,近几十年先后出土的文物是不可胜计的。这里的"司母戊"大方铜鼎,重1500多斤,高137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7厘米,花纹华丽,结构复杂,是世界古代青铜器中仅有的雄伟巨制。另一件商代石磬,声色优美,悠扬动听,长84厘米,高42厘米,上面刻有形象逼真的猛虎,是我国最古老的艺术珍品。特别是在这里先后发现的十几万片甲骨文,单字即在三千字以上,记述了当时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活动,并且保留了一批世界上最古老的日食、月食和星宿、风、云、雨、雪、虹、霞等天文气象的记录。这一切,充分显示了三千年前我国文化的成熟程度。

在商代,以往一直认为是只有青铜器而无铁器的。但是,近年在河北藁城商代中期遗址发现铁刃青铜钺,却打破了这一论断。据初步研究,这件兵器出土于公元前14世纪至13世纪的一座墓葬,青铜钺的刃部是熟铁。黄河当时是经过藁城东面从天津附近入海的。这一武器的发现,说明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商代奴隶们不仅熟练地掌握了冶铜技术,而且也已懂得用铁了。

西周以后的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开始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新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冶铁成了一项重要的新兴手工业,各诸侯国相继使用了铁制生产工具,把农业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随着生产的发展,封建制的新生产关系代替了奴隶制的旧生产关系,城市经济繁荣起来。秦国的咸阳,魏国的大梁,赵国的邯郸,齐国的临淄,都成了当时远近驰名的城市,临淄甚至达到了二十多万人的巨大规模。思想文化生活这时也空前活跃起来,反映各阶级、各阶层利益的各家学派,相互展开激烈的论战。他们竞相办私学、著书立说,形成了古代学术思想史上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典籍。

从秦汉大统一帝国的建立到北宋皇朝,黄河流域仍然是我国历代的都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生活在大河上下的各族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卓越才能,创造了更加绚丽多彩的文化。根据史书记载,在汉代,人们已经发明了造纸法,制成了用来测量天象和测验地震方向的"浑天仪"、"侯风地动仪"。隋代创造出印刷术,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对世界文明有巨大影响的指南针和火药也早在11世纪以前就广为传播。1957年陕西省出土的"灞桥纸",经考古工作者判定,大约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时期的遗物,比史书记载的东汉蔡伦造纸还早二百多年。

同时,城市建筑的规模更为壮观:几代帝都的长安,西汉时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南通巴蜀西达西域的枢纽,城市范围比西方同时期著名的罗马城大三倍以上。唐时长安城东西十八里,南北十五里,人口一百九十六万,街衢市坊井然有序,其规模之宏伟,尤为中外所称道。北宋时的东京(今开封),城周五十多里,汴河、蔡河、广济河、金水河,穿城而过,是中古时期十分繁华的都会。今天,从宋代画家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东京建筑雄伟、景色绮丽、舟船云集、车马竞驰的风貌。

在从秦汉到北宋的一千多年中,黄河两岸的劳动人民,除从事生产劳动外,还筑长城,开运河,修渠道,营造宫殿、寺院、陵墓,进行了巨大的工程建设。一直到现在,黄河流域的地上地下还保存着许多古代建筑和艺术宝库。宁夏的秦渠、汉渠、唐徕渠,西安唐代的大雁塔,河南登封的北魏嵩岳寺塔,开封的宋代铁塔,洛阳的东汉白马寺,山西的唐代南禅寺和佛光寺大殿,陕西的秦始皇陵和汉唐陵墓,河南龙门石窟的石佛和甘肃麦积山的泥塑像等等,都充分显示了古代匠师高超的技术水平,杰出的艺术成就。

最近考古工作者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附近发现的秦俑抗,出土身高1.8米左右的大型武士俑五百八十件,和真马大小相似,拖有战车的陶马二十四匹。俑坑总面积约12000多平方米,埋藏各种陶俑约六千件,还有大批实用兵器,坑内马俑排列整齐,气势宏伟;武士俑身穿铠甲,意气昂扬。这种雄伟的军阵场面,再现了秦始皇兵强马壮、横扫六国的壮丽图景,是非常珍贵的艺术遗产。这些兵马俑的雕塑制作,使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黄河文化】

延川历史悠久,从隋开皇三年设县至今,已有1400余年,特别是黄河文化有着更为深厚的

历史渊源。

这里是中华民族始祖伏羲故里,黄河流经

县境形成"S"型大转弯启发伏羲发明了太极八卦

图及其阴阳学理论,这便是黄河文化的起源。

古时的延川,先后有10个民族在这里繁衍

生息,成为多民族融合的地方,形成了独特的

黄土文化。正是这种久远的黄河原始文化和古

老的多民族文化氛围,古时的延川,先后有10

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成为多民族融合的地方,形成了独特的黄土文化。正是这种久远的黄

河原始文化和古老的多民族文化氛围,沉淀出了延川黄河黄土文化的兼容特征,孕育了延川独

特的文化历史。文学创造人才辈出,流芳古今。清代的女诗人李娓娓、抗战时期杨醉乡等,在

当时文坛引起较大影响。进入七十年代,延川文艺人才及优秀作品更是层出不穷,小说创作,

涌现出了以路遥、闻频、谷溪、倪泓为代表的作家群;布堆画以讴歌黄土、黄河文化为主题,

涌现出了以冯山云为代表的一大批民间艺术工作者;剪纸艺术以高凤莲为代表,作品如云,出

现了姹紫嫣红的创作局面;诗歌、散文、曲艺、书法、绘画等各种门类的艺术,并驾齐驱,使

延川文艺创作百花园更加绚丽多彩,光芒夺目。

【黄河旅游】

黄河旅游以伏羲创立黄河文化为主线,挖掘开发了山水风光、伏羲与伯牛、历史文化、宗

教文化、民间民俗文化、革命文化等九大系列26个景点。

有伏羲故里伏义河"河之洲",有延水关的

古渡雄风,有新石期时代仰韶文化遗址,有东

晋时期大夏王墓冢。有明代的会峰奇寨,这都

是历史在延川这块土地上留下的人文胜迹。到

延川旅游参观,不仅可以领略黄河自然的风光

雄壮奇观,也可以了解黄河文化的起源,寻根

问祖,感悟历史,还可以探寻延川黄河文化奥

秘之所在,是人文墨客、有识之士的旅游胜景

黄河文明有哪些古遗址

半坡文化

已进入新石器时代(1万年至2千年)的半坡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早期,当时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区别于旧石器时代(250万年至1万年)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 由打制石器转向磨制石器;

二、 由采集、狩猎转向种植、畜牧;

三、 陶器的出现;

进入新石器时代,生产力大大提高,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为了食物的生产者。采集、狩猎是一种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活,而种植、畜牧则是一种定居生活,因此古村落也就此诞生。

人们把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这个阶段称之为“农业革命”。人类史上有三次划时代的革命,第一次是火的运用,第二次是农业革命,第三次是工业革命。

半坡村位于西安附近,从该村发掘出一个距今有5、6千年的古村落遗址,这是黄河流域很重要的一个文化遗址,1952年被发现。遗址有5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作坊区和墓葬区。

居住区发现有40多座房子,有半地穴建筑和地面建筑,形状有圆形、方形和长方形。房子有柱子支撑,墙壁是泥墙,墙面用草拌泥涂抹。房子大小有十几、几十平方米,也有上百平方米的。

发现的窑址有6座,有竖穴式和横穴式两种,其空间较小,直径只有1米左右。

墓葬区有小孩墓和成人墓,多以瓮、盆、钵等为葬具,葬具上还留有小孔,估计是为灵魂转世所留。另外还发现一具木板葬具,这是唯一的一个木制葬具,不过这一形式一直被沿用至今。埋葬方式多为单人仰身和直肢,也有少量的俯身、屈肢和二次葬。

那里的原始居民种植粟、芥菜、白菜等农作物,饲养绵羊、山羊和猪等家禽,另外淡水鱼和野味也是他们的食物。

老官台文化

老官台文化遗址1956年发现于陕西华县,1959年进行发掘。后来在甘肃泰安大地湾也发现同类型文化,所以老官台文化也称大地湾文化。老官台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的支流渭河流域。

老官台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有8000多年,以磨制石器为主,但仍有少量的打制石器和细石器。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而磨制石器则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到来。

生活于此的原始居民开始种植粟类作物,还养猪养狗,生产工具有石凿、骨铲、角锥等。

住房为圆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坟墓是长方形的土坑,有陶器作为陪葬品。

当时的制陶工业还很原始,烧制温度低,器物种类也少,彩陶工艺还处于萌芽状态。

出土的文物以陶器为主,出土了27件陶器。陶器的类型有夹砂粗红陶和细泥红陶、细泥黑陶和细泥白陶,纹饰有绳纹、斜线纹、附加锥纹、锥刺纹和刻槽纹等,器形有三足罐、三足钵、杯、小口平底鼓腹瓮等,彩陶只有沿外袜红宽带纹的三足钵。

在大地湾古文化遗址发现有200多件彩陶,多以三足钵为主。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陶器上的那10多种符号,它们比半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刻划符号要早1000多年,这也可能是最早的文字原形。

在该遗址之中还发现一座类似宫殿的建筑,该建筑的地面与混泥土地面很相似。

与老官台文化和大地湾文化同一时期的还要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和贾湖文化,它们都是新石器时期的代表。

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文化遗址于1977年在河南新郑被发现,该遗址中的建筑、墓地和陶器都与老官台文化十分相似,距今也有8000多年。磨制石器多于打制石器,有带足磨盘、磨棒、带齿石镰、双弧刃石铲等,骨器有骨箭、骨针等,另外还要木制的弓。陶器以泥制红陶和夹砂红陶为主,器形有碗、钵、鼎、壶、杯、罐、瓮、勺、甑、盆等,其中以三足鼎和双耳壶最具代表性。另外,也有陶制纺轮。该遗址的陶器上也有契刻符号,也是一种原始的文字。

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于1972年在河北武安被发现,它稍晚于裴李岗文化,距今7000多年,其建筑、石器和陶器等均与裴李岗文化之中的相似。其陶器开始向彩陶过渡。遗址中还发现有农作物粟、胡桃和家禽鸡等。

贾湖文化遗址在河南舞阳,距今8000多年,也属于裴李岗文化类型。遗址中发现有契刻符号的龟甲,它比殷墟甲骨文要早4000多年,比古埃及的纸草文字也要早1000多年。另外还发现骨笛和酒器,这对音乐和酒文化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仰韶文化

仰韶村处于河南省渑池县,从该地的古遗址上发现了许多器物。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石器有刀、斧、杵、镞、石纺轮等,骨器有骨针,陶器有钵、鼎和粗陶、彩陶。

仰韶文化遗址有大量石斧、骨锄的发现,表明当时农业的发达。另外还在墓室中发现一陶罐里盛放了粟,说明粟是当时的主要农作物。

骨锥、骨针和古轮的出现,说明当时的原始居民掌握了初步的缝纫和纺织技术。发现许多猪、牛、马的骨头,说明当时已有了畜牧业。石镞、骨镞的出现,表明当时弓箭已被普遍使用,同时还表明当时已由狩猎生活向原始畜牧业和农业过渡。

在甘肃各遗址的墓葬中,还发现许多磨制的玉片、玉瑗、海贝等,这说明当时可能有了最原始的交换关系。新疆盛产玉,所以玉可能是从新疆来的。但甘肃远离大海,所以海贝是怎么传递过去的,值得探究。

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也称彩陶文化,彩陶在窑中烧造,但还没使用陶轮,其表面有或红或黑的几何图案,器物大小不一,形状差别很大,这种技术可能是从西北的甘肃一带传入的。

仰韶文化遍布西北地区的新疆、甘肃、青海、陕西等区省,还覆盖了华北和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有多种类型,有河南渑池县半坡类型(仰韶文化早期)、河南陕县庙底沟类型、河南安阳县后冈类型和大司空村类型以及大河村类型等(仰韶文化中、晚期)。庙底沟类型的彩陶颜色黑多红少,没有半坡类型的圜底钵。后冈类型、大司空类型的彩陶以灰陶为主,纹饰多为红色。大河村类型的彩陶多为白陶。据推测,仰韶文化很有可能就是黄帝族文化。

仰韶文化从5000年前一直持续到2500年前后,然后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其他文化融合,形成了后来的夏商文化。长江流域的古文化起源可能比黄河流域的还要早,但后来都中断消失了。而传承有序的黄河流域文化从未中断,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到夏商周文化再到如今。

在河南灵宝市西坡村发现了一个属于仰韶文化的遗址,在该遗址中发现了一座宫殿,据推测,它很有可能就是黄帝的宫殿。考古人员还在其周围发现了一座可以居住20多万人口的都城,它应该是当时部落联盟的聚居地。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的遗址位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1928年被发现。

他们使用的生产工具有石斧、石刀、石镰等,另外还要蚌镰和挖土用的双齿木耒。他们饲养猪、狗、牛、羊、鸡、马等。

龙山文化也称黑陶文化,黑陶制品质地精细,造型优美,用陶轮加工并在窑中高温(1000℃)烧造。这种高温技术的掌握,为青铜时代的到来做好了准备。龙山文化主要分陕西、河南和山东三大类型。

无论是彩陶文化,还是黑陶文化,都应该是发源于中国本土,与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文明、印度文明之中的陶瓷没发现有什么继承关系。

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址还出现了青铜器,它表明龙山文化开始向青铜文化(夏商文化)过渡。这一时期的精致陶器也与商代的陶器十分相似。

1931年在河南安阳市一个名叫后冈的地方,发现一个古文化遗址,成“三叠层”形式。它的上层是白陶文化小屯文化,中层是黑陶文化即龙山文化,下层是彩陶文化即仰韶文化。有人认为这里面的彩陶文化即炎帝族文化,黑陶文化即夏文化,白陶文化即商文化。

大汶口文化

北辛文化遗址位于山东滕州境内,与龙山文化隔河相望。它属于新石器中期,是大汶口文化的源头。它稍晚于裴李岗文化,其石器、陶器等与裴李岗发现的类似。

大汶口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它早期的陶器、石器和建筑与裴李岗文化类似。它晚期陶器上的图像刻画符号不同于仰韶文化中的几何刻画符号,它们很有可能就是甲骨文的鼻祖。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继续,1923年在甘肃临兆被发现。它的彩陶很发达,继承了仰韶文化中庙底沟类型的风格。它早期的彩陶以黑彩为主,中期出现有黑、红相间花纹,晚期多是黑、红二彩并用。在遗址之中还发现一把青铜刀,它标志着石器文化向青铜文化过渡,是一个金石并用的时代。

黄河流域悠久文明的历史遗迹和出土文物有哪些?

半坡文化,

半坡村位于西安附近,从该村发掘出一个距今有5、6千年的古村落遗址,这是黄河流域很重要的一个文化遗址,1952年被发现。遗址有5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作坊区和墓葬区。

老官台文化遗址

老官台文化遗址1956年发现于陕西华县,1959年进行发掘。后来在甘肃泰安大地湾也发现同类型文化,所以老官台文化也称大地湾文化。老官台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的支流渭河流域。 老官台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有8000多年,以磨制石器为主,但仍有少量的打制石器和细石器。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而磨制石器则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到来。

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文化遗址于1977年在河南新郑被发现,该遗址中的建筑、墓地和陶器都与老官台文化十分相似,距今也有8000多年。磨制石器多于打制石器,有带足磨盘、磨棒、带齿石镰、双弧刃石铲等,骨器有骨箭、骨针等,另外还要木制的弓。陶器以泥制红陶和夹砂红陶为主,器形有碗、钵、鼎、壶、杯、罐、瓮、勺、甑、盆等,其中以三足鼎和双耳壶最具代表性。另外,也有陶制纺轮。该遗址的陶器上也有契刻符号,也是一种原始的文字。

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于1972年在河北武安被发现,它稍晚于裴李岗文化,距今7000多年,其建筑、石器和陶器等均与裴李岗文化之中的相似。其陶器开始向彩陶过渡。遗址中还发现有农作物粟、胡桃和家禽鸡等。

贾湖文化

贾湖文化遗址在河南舞阳,距今8000多年,也属于裴李岗文化类型。遗址中发现有契刻符号的龟甲,它比殷墟甲骨文要早4000多年,比古埃及的纸草文字也要早1000多年。另外还发现骨笛和酒器,这对音乐和酒文化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仰韶文化

仰韶村处于河南省渑池县,从该地的古遗址上发现了许多器物。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石器有刀、斧、杵、镞、石纺轮等,骨器有骨针,陶器有钵、鼎和粗陶、彩陶。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也称黑陶文化,黑陶制品质地精细,造型优美,用陶轮加工并在窑中高温(1000℃)烧造。这种高温技术的掌握,为青铜时代的到来做好了准备。龙山文化主要分陕西、河南和山东三大类型。

北辛文化

北辛文化遗址位于山东滕州境内,与龙山文化隔河相望。它属于新石器中期,是大汶口文化的源头。它稍晚于裴李岗文化,其石器、陶器等与裴李岗发现的类似。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它早期的陶器、石器和建筑与裴李岗文化类似。它晚期陶器上的图像刻画符号不同于仰韶文化中的几何刻画符号,它们很有可能就是甲骨文的鼻祖。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继续,1923年在甘肃临兆被发现。它的彩陶很发达,继承了仰韶文化中庙底沟类型的风格。它早期的彩陶以黑彩为主,中期出现有黑、红相间花纹,晚期多是黑、红二彩并用。在遗址之中还发现一把青铜刀,它标志着石器文化向青铜文化过渡,是一个金石并用的时代。

本文链接:http://www.sxhhwh.com/huanhewh/5208.html 转载需授权!

黄河文化遗址画

上一篇:沿黄河发展的文化(沿黄河发展的文化产业)

下一篇:济南黄河文化会(济南黄河文化展览馆位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