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溱洧中的黄河文化(诗经·溱洧)

erjian2022-08-1469

本文目录一览:

《诗经 郑风 溱洧》原文?其表现出的哪些民俗节事风情?

《郑风·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1]溱、洧:河名。涣涣:冰河解冻,春水满涨的样子。

[2]秉:拿着。蕑(jiān):一种兰草,古代习俗,在每年上巳日,即农历三月三日人们都去到水边洗濯,表示祓除不祥。郑国的风俗,这一天男女聚集在溱洧两水之上,秉执兰草,拂除不祥。

[3]洵:诚然,确实。訏(xū):广大无边。

[4]维:语首助词,无实义。相谑:相互逗弄玩笑。勺药:即芍药,三月正是开花季节。男女相赠,表示相互之间和乐,汉人高诱曾说:“郑国淫辟,男女私会于溱洧之上,有询訏于乐,勺药之和。”

[5]浏:水深而清。

溱河洧河在什么地方及源头?

流淌在中原腹地的溱水、洧水,与大江大河相比,既不见雄浑壮阔的水面,也没有一泻千里的奔放。然而它们却带着远古人类的信息,带着《诗经》的浪漫多姿,以其特有的温润哺育了我们的先民,成为中原的历史之河、诗歌之河。

《水经注》确认溱洧源头

仲夏时节,记者从新密市区出发,去探寻溱、洧两条河流的源头。

车窗外是一望无际的收割后的麦田,田间麦茬满地,一片金黄。绿色的树木,蓝色的天空,隐约的城市轮廓,带给人喜悦和希望。

车行新密市东北部的白寨镇牌坊沟村,远远望见了一座小山。那就是岎山。新密市溱洧文化学会副会长杨建敏介绍说:岎山,呈东西走向,是淮河流域与黄河流域的一道分水岭,山南的溱水流入淮河,山北的水流汇入黄河。山的东侧,有一个凸起的山岗,好似一口铁锅倒扣在地上,当地人俗称它为“老锅岗”,地理学家郦道元说它是“鸡络坞”。山岗上杂草丛生,青石密布,如鸡似鸟,如卧似奔。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密县志》记载:“又东曰鸡络山,溱水出焉……在县东南35里,土人谓之老锅岗。岩石如坞,嵯峨石穴中,有飞、卧、斗、食诸状,故名。”

村民们说,原来这里的泉水非常清澈,多年前山上到处开挖煤窑,水源遭到破坏,导致干涸。他们只得在泉水处用石头砌了一个深坑,作为溱水源头的见证。

这个溱水源头,是1500多年前郦道元发现的。

郦道元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官员,任过御史中尉、北中郎等职,还出任过地方官,做过冀州长史、东荆州刺史等职。他喜爱游历山水,发现古代地理书《水经》对河流水系的来龙去脉缺乏准确的记载,就开始为《水经》作注。经过实地勘察、核实,搜集大量文献资料,他考证并记述了1252条河流,以及与河流相关的2800座城邑、180座古都和300多次战役,完成《水经注》一书。

当年,郦道元在洛阳任河南尹时,看到《水经》中有载“溱水出郑县西北平地”,但实地考察后,他却摇了摇头说:“非也,非也。”

或许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郦道元一行沿着沟谷间的小路,顺着溱水去追源溯流,他们长途跋涉,在当地百姓的指引下,找到了鸡络坞。郦道元在石缝之间,看到了那一泓清泉汩汩而出,向岗下流去,不禁长吁了一口气:“终于找到源头了。”于是,他在《水经注》中写下:“溱水出郐城西北鸡络坞下。”

溱水全长29公里,串联起五星、张湾等7座水库,自西北流向东南,水量逐渐丰沛。水流到寺河时,经过一片奇石河床,形成响水潭瀑布景观。《水经注》称:“溱水又南,悬流奔壑,崩注丈余,其下积水成潭,广四十许步,渊深难测。”

远远就听到哗哗水声,待拨开一人多高的草丛,只见怪石嶙峋,落瀑撞击砂岩,四处飞溅。1000多年后的今天,深渊早已不在,只有溱水依然奔腾不息。

郦道元记述,洧水“出密县马岭山”“亦言出颍水阳城山”。洧水经过马岭山、灵崖山、浮山等,全长50余公里,东流到达新密曲梁交流寨,与溱水交汇。由响水潭向西南,走约2公里,下一道沟谷,又上一道陡坡,眼前豁然开朗。站在高处向下望去,洧水由西蜿蜒而来,溱水从北部潺潺而下,二水在交流寨的河谷中相汇,形成双洎河,流入新郑市。

刘寨镇84岁的王衍村老人说,从前河水清澈见底,只是两河水色深浅不同,鱼儿在交汇处嬉戏,若用竹竿击打水面,两水之鱼就会迅即各归其水域,不相混淆。这就是古密八景之一的“溱洧观鱼”。清代翠云和尚诗曰:“青山隐隐水迢迢,溱洧交流锦鳞跃。夕阳垂钓柳荫翁,喜看游鱼夺故道。”

环顾周边,杨建敏说,交流寨四面环沟,东有溱水,南临洧水,北绕柳溪,易守难攻,这里优越的地理环境,被春秋时期的郑国看中,公元前769年,郑武公废掉郐国,在溱洧交汇地正式建国,史称“新郑”。公元前672年,郑文公捷即位,将郑国国都迁到了今天新郑市的郑韩故城。

郦道元没有辜负这一地的美景,他一路细心勘察,在《水经注》中用两千多字的长篇,详细记载溱洧二水的源流、经向和两岸胜景。他又搜集《春秋》《左传》等历史文献,记录下溱洧流域发生过的郑桓公伐郐、华阳大战等4次战争,卓茂、郑桓公、颍考叔等17个人物,郑迁溱洧、黄泉见母等重大历史事件,成为今天研究古代密县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

溱洧交汇处航拍图

《诗经》留下溱洧身影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讠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诗经·郑风》中的《溱洧》,描述了2500年前初春溱洧河边的欢乐景象:欢声笑语中,青年男女互赠香草表达爱慕,少男少女玩闹嬉戏,送一枝芍药,私订约期……

农历三月初三是上巳节,又称女儿节,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或相亲大会。春水荡漾,小草嫩绿,这一天,人们到河边采兰,游水踏青。诗歌有声有色,有情有景,勾勒出西周时期的社会风貌。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郑风》中诗句,描绘出男女热烈的爱情。那是一个恋爱的季节,有女子在城阙等候她的恋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有男子在东门外众多女子中寻找着心上人,一往情深;还有个辣妹子在喊话:“嗨,你要想我,就提着衣襟过溱河。你不爱我,难道就没别人爱我吗?你这个傻小子!”……

郐国,又称桧国,在郐国之侧,郑国强势崛起,而郐君仍然不思进取,郐国有识之士十分忧伤,与《郑风》的明丽欢畅形成鲜明对比,《桧风》多是哀怨叹息。

“匪风发兮,匪车偈兮。顾瞻周道,中心怛兮。”郐国亡了,游子行至途中,望着扬尘中奔驰的马车,心中无限思念,“谁能向西回到故乡?请你给我带一个平安的音讯!”国破家亡,流离失所,渐行渐远的背影里,人们生发出乡情无寄、泣血而呼的悲愤。

学者刘玉娥分析《诗经》时说,郑国称霸中原,富于进取,一切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新气象在郑风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诗经》中采自溱洧流域的诗歌共有25篇,《郑风》21篇,热烈、奔放,充满欢乐;《桧风》4篇,苦闷、彷徨,满是忧愁,直击人心。

溱洧岸边,景色宜人,上起西周,下至清代,陶渊明、杜甫、韩愈、司马光、卢照邻等文坛巨匠到此寻访探幽,留下千古绝唱。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感怀:“莫道溱洧春光好,年年月月有人情。”“郑风变已尽,溱洧至今清。不见士与女,亦无芍药名。”

溱洧二水的中下游沿河流域,地势平坦,良田万顷,如何展示出沿岸昔日的优雅风貌,一直是当地人的心结。

烈日下,记者走入曲梁镇溱水河综合治理项目工地,看到的是一幕宏大的施工现场,机声轰鸣,车辆穿梭,一个巨大的蝶湖已展露雏形。新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绍光介绍说,新密市政府计划投巨资对溱水河进行分期治理,一期“溱水之风”建设已开工。溱水流域,水流落差大,两岸植被密,湖面宽阔,水质良好,治理将以生态涵养为主,在中心部位形成“溱水蝶城”的格局,将古老爱情中的意境再现于这片土地上。

李家沟遗址发掘剖面

李家沟遗址续接考古缺环

溱水上游的新密市岳村镇,是北方地区最常见的土岗高坡,成片的田野、茂密的树林,溱水在小村中蜿蜒流过。在李家沟村西400多米处的溱水东岸,深藏着著名的李家沟遗址。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王幼平说,溱洧流域分布着大量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遗迹,在近年的考古发掘中,有两项重大发现,填补了中原地区考古发掘的两个缺环:一是李家沟文化,代表着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期;二是“新砦期”文化,代表着从龙山文化晚期到二里头文化这一时期。

在李家沟遗址生态公园的显著位置,一个巨大的玻璃房子将考古发掘现场保护起来,迎面一个6米多高的巨大黄土层剖面,土层颜色不一,能分辨出来残存着的陶片和动物化石。剖面的不同颜色,清晰展示着过渡时期的文化层面貌。从下向上一层层看土层,依次属于距今10500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和8600年的裴李岗文化,这种三叠层的文化遗址,在国内外十分罕见。

遗址的完好保存,得益于9年前的一次抢救性发掘。那时遗址周边煤矿开采严重,地势下沉,河水侧蚀,这一原始聚落遗址很可能遭到严重破坏。为此,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手开展抢救工作。

2009年8月22日,大雨过后,有了一丝凉意,王幼平带着6名学生,第四次来到李家沟。他们在湿润的溱水岸边、通往李家沟那条小路的南北两侧,布下探方,路北称为北区,路南称为南区。每次下清5厘米,工作人员对遗物逐一进行编号、绘图、照相和记录。清理到距离地表3米多时,地层中骤然出现许多陶片和动物骨骼,其中个别骨骼还有被烧灼的痕迹。这个迹象太重要了,说明人类在此活动过。再向下探,先后出土了细石核、细石叶等旧石器时代末期的遗物。当年11月,北大考古实验室的测年数据显示,李家沟南区文化层的样品距今10500—10300年,北区文化层的样品距今10000—8600年。消息传来,工地上所有的人都在欢呼雀跃!

2010年4月至7月,考古加大了发掘面积,收获巨大。王幼平说,旧石器时代从200万年前开始,1万年前结束;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前开始,4000年前结束。人类是如何弃“旧”从“新”,完成这个创新的过程,是考古学上长期悬而未决的重大课题。在李家沟遗址底部的遗物中,先民们的生活状态越来越清晰,让人们看到了两个时代的转变:早期的居民,是专业化的狩猎人群,拥有十分精湛的石器加工技术;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他们开始进入定居、半定居状态,以采集植物类食物为主,兼狩猎;晚期的居民,开始定居,从事农业生产,用石磨盘加工粮食等农作物。那时,李家沟人能喝上热水、吃上熟食,文明的曙光已经照耀过来。

李家沟遗址的发掘一鸣惊人。王幼平说:中原地区,联结着我国及东亚大陆的南北与东西,是探讨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带。李家沟遗址从地层堆积、工具组合以及栖居形态到生计方式等方面,多角度揭示了史前居民的演化过程,他们从流动性强、以狩猎大型食草动物为主的旧石器时代,逐渐过渡到具有相对稳定的栖居形态、以种植与狩猎并重的新石器时代。

李家沟遗址填补了此前考古的缺处和空白,2009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午后时分,热浪滚滚,遗址土层上,野草疯长。一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溱水河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衍生息,薪火相传。

如何赏析诗经《溱洧》

《诗经 郑风 溱洧》:

溱(zhēn)与洧洧(wěi),

方涣涣兮。

士与女,

方秉蕑(jiān)兮。

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cú)。”

“且(cú)往观乎!”

洧之外,

洵訏(xū)且乐。

维士与女,

伊其相谑,

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

浏其清矣。

士与女,

殷其盈兮。

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

洧之外,

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

伊其将谑,

赠之以勺药。

洧水是平陌境内唯一的大河,早在4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里便有人类生存繁衍,洧水是古文化积淀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洧水两岸产生情歌的原因所在。溱洧河谷可以誉为中国的爱情谷,东方的伊甸园。洧水河是平陌人民的母亲河。

三月上巳之辰,郑国溱、洧两河,春水涣涣,男女在岸边欢乐聚会,盛况空前,节日气氛浓厚。

《诗经 溱洧》有两个主要道具:兰花和芍药。 

读这首诗,千万莫要忽略了其中两个小小的道具:“蕑(兰)”与“勺药”。凭借着这两种芬芳的香草,作品完成了从风俗到爱情的转换,从自然界的春天到人生的青春的转换,也完成了从略写到详写的转换,从“全镜头”到“特写镜头”的转换。要之,兰草与芍药,是支撑起全诗结构的两个支点。

全诗是以旁观者的语气写出。如果说对于成年的“士与女”,他们对新春的祈愿只是风调雨顺,万事如意,那么对于年青的“士与女”,他们的祈愿则更加上一个重要内容——爱情,因为他们不仅拥有大自然的春天,还拥有生命的春天——青春。于是作品便从风俗转向爱情,从“蕑”转向“勺药”。这首诗是以善于转折为人称道的。

《诗经·郑风》中提到的溱河洧河在哪里,有何典故?

郑国风俗,每年三月初三日要到溱洧二水岸边祈祷幸福,去除不祥,同时也是人民迎春聚游的一个节日。特别是青年男女,虽来自不同的村邑,这一天都可以互赠礼品,表示爱慕。这首诗就是描写这一天的游春景象。全诗分两章,描写了节日气氛和青年男女欢快游玩,嬉笑谈情的动人情景。

诗经·郑风·溱洧》讲了上古时代什么文化习俗

《诗经·郑风·溱洧》讲了男女相会古朴的习俗,浪漫的风情。

简介:全诗诗分二章,仅换数字,这种回环往复的叠章式,是民歌特别是“诗三百”这些古老民歌的常见形式,有一种纯朴亲切的风味,自不必言。读这首诗,千万莫要忽略了其中两个小小的导具:“蕑(兰)”与“勺药”。凭借着这两种芬芳的香草,作品完成了从风俗到爱情的转换,从自然界的春天到人生的青春的转换,也完成了从略写到详写的转换,从“全镜头”到“特写镜头”的转换。要之,兰草与芍药,是支撑起全诗结构的两个支点。

郑风·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

乎?洧之外,洵讠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讠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注释

⑴溱[zhēn]、洧[wěi]:河名。溱,古水名。源出河南省密县东北,东南流,会洧水为双洎[jì]河,东流贾鲁河。洧,古水名,源出河南登封县阳城山。

⑵涣涣:冰河解冻,春水满涨的样子。

⑶秉:拿着。

⑷蕑[jiān]:香草名。生在水边的泽兰。当地当时习俗,以手持兰草,可祓除不祥。《诗·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蕑。”这里用为兰草之意。

⑸既且:已经去过了。

⑹且:姑且。

⑺訏[xū]:广大无边。

⑻维:语助词,无意义。

⑼伊:嬉笑貌。

⑽勺药:又名辛夷。这里指的是草芍药,不是花如牡丹的木芍药,又名“江蓠”,古时候情人在“将离”时互赠此草,寄托即将离别的情怀。又:古时“芍”与“约”同音,“芍药”即“约邀”,情人借此表达爱和结良的意思。

⑾浏:水深而清。

⑿殷其盈兮:人多,地方都满了。殷,众多。盈,满。

⒀将谑:与相谑同。

相谑:相互逗弄玩笑

译文

溱与洧溱水流来洧水流,

方涣涣兮春来涨满那沙洲。

士与女青年小伙和姑娘,

方秉阑兮清香兰花拿在手。

女曰观乎姑娘说道,"且去游!"

士曰既且小伙子说,"虽游过;

且往观乎不妨再去走一走!"

洧之外一走走到洧水河,

洵訏且乐地大人多其快乐

维士与女到处挤满男和女,

伊其相谑又是笑来又是说,

赠之以勺药互相赠送香芍药。

溱与洧溱水河来洧水河,

浏其清矣河水深清起微波。

士与女殷青年小伙和姑娘,

其盈矣一伙一伙其是多。

女曰观乎姑娘说道:"去看看!

士曰既且小伙子说,"已看过,

且往观乎不妨再去乐一乐!"

洧之外一走走到洧水河。

洵訏且乐地方宽敞人快活,

维士与女到处挤满男和女,

伊其将谑又是笑来又是说,

赠之以勺药互相赠送香芍药。

鉴赏

《溱洧》描写的是三月三日民间上巳节溱洧河畔男女青年游春相戏,互结情好的动人情景。今人多把七夕当成中国情人节,秦观有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洗牛郎织女银河相隔的哀怨,但这种相爱而不得相守的爱情未尝不是短暂人生中漫长的遗憾。其实,中国情人节古已有之,即农历三月三。它称为上巳节。又称女儿节。上巳节的风俗,是在春天聚会、在聚会时祭祀高媒和祓契于水滨以求子,《诗经》中有许多恋歌是在这节日里唱出的。《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记录的就是当时的情境。王羲之《兰亭序》,“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在这里文人墨客曲水流觞,已趋风雅;更接近于上巳本色的应是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而今天,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我们多只记得“春在溪头荠菜花”。这个美好的节日连着它纯真的内涵一并湮没于时间长流。还是让我们回溯长河历史之源吧,去听听先民的涵咏吟唱。

“溱与洧,方涣涣兮。”简简单单七个字,传递给我们多少欣喜、兴奋和欢乐的气息!一声虫唱,点醒了春光;一颗芽胞,点亮了春昼;一剪燕尾,点破了春江水先暖;一滴清露,点染了春风花草香。爱情,或在懵懂的青春里生长,或在漫漫的冬眠里苏醒。男女邂逅,情愫暗生。女子含笑询问,“一起去看看吗?”男子汉憨憨作答,“已经去过了。”“傻哥啊,再去看看嘛。”这岂不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前身?只是,它没有灯火阑珊的憔悴,而是诗家新景在新春的天然惊喜。

看过一道趣味题,问到罗马哪段路程最近。答案丰富多彩。胜出的是:一个朋友。放到这里,到溱洧河畔那条路最近?最贴切的答案是:伊人。“士曰既且,且往观乎?”已经去过又何妨?和你在一起,再远的道路都觉得浅近,再长的时光都觉得短暂。于是沉醉不知归路。“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分析《诗经?郑风?溱洧》及其表现出的民俗节事风情。

【原文】《郑风·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讲义】:

和韩国、日本的朋友相处,彼此之间,总免不了要夸耀自己民族的文化优越性,时常说到的是本国国民的情商与浪漫。韩国的朋友说,每年的初雪,情人之间,无论相隔多远,都要相聚赏雪的,皑皑白雪是纯真情感的最好印证。日本的朋友总是说到樱花节,每年樱花盛开的时候,大公司都放假,男男女女聚到樱花树下,载歌载舞,很多美丽的爱情故事便在这样的季节里悄然生长。山河不惊,岁月静好,是东方民族温馨的迷梦。我自然无颜对韩、日朋友吹嘘我今日之国民如何如何,但我正告韩、日朋友:这样的情人节,在我们的先人那里也是有的。对于物候的敏感,以及潜在的天人合一的群体意识,是东方民族共有的特征。

我要说的是诗经时代的情人节。

在中国的民间文化里,七夕是可以视为的情人节的。但七夕的起源并不是十分的古老,七夕成为中国民间的情人节,和唐明皇、杨贵妃七月七日长生殿誓约有关,即使不是源于此,至少它也起过很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但诗经时代的情人节与七夕无关,那时代的情人节是上巳。

孙作云先生有两篇很重要的文字,有助于我们对于诗经时代情人节的认识。其一是《诗经恋歌发微》,其二是《关于上巳节二三事》(均收在《诗经与周代社会》一书,中华书局,1964)。前者以民俗为线索,通过对《郑风·溱洧》等十五篇诗经作品的分析,论证了《诗经》中许多恋歌与上巳节有关,指出:上巳节的风俗,是在春天聚会、在聚会时祭祀高媒和祓契于水滨以求子,《诗经》中有许多恋歌是在这节日里唱出的。后者则在前者的基础上写成,追述了上巳节的起源以及它在后代的演变。

一般读者对于上巳节的印象可能来自王羲之《兰亭序》,但这已经蜕变为文人墨客表现风雅的道具,更接近于上巳本色的应是杜甫《丽人行》里所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三月天气,万象皆新,草木疯长,阳光明媚,丽人们徜徉河边,临水照花,爱慕者们在努力追随、接近……。这样的日子、这样的环境,正是爱情生长的温床。

《郑风·溱洧》的开篇便是如此。“溱与洧,方涣涣兮。”简简单单七个字,传递给我们多少欣喜、兴奋和欢乐的气息!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人的活动周期和自然界成对应关系,寒冷的冬天是蛰伏的季节。裹着厚重的衣物,手脚都不灵便,思维也冻结了,我们难以创造和表现。春天到来,阳光从一张张的绿叶上爬过,磨薄了我们的翠绿的衣袖。脱去一冬的重负,束缚太久的手脚急需舒展,蛰伏已久的心灵渴望飞扬,我们如何能不起舞和歌唱!听呐,郊外的溱河和洧河解冻了,我们听见那河水如同我们的血液在哗哗地流淌。我们如何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和激动呢?我们按耐不住内心的兴奋,奔向河边,在河边飞跑,彼此诉说内心的喜悦。 爱情和喜悦之情一起在我们的心灵里疯长,我们陶醉在这一片春光里。“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短短十四个字,为我们勾勒和呈现了一副欢乐祥和的游春图。

这是一副永恒的中国文学游春图。《论语》的“暮春者,春服既成。童子五六人,冠者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相比之下,多了些文人雅士的雍容华贵,少了里巷男女的真切和烟火气。李后主的“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冯延巳的“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对春日冶游的追忆,庶几近之。但对环境的勾勒和渲染,总觉不如“溱与洧,方涣涣兮”来得直接和声势浩荡。记得有一次,一位老北京的朋友问我北京春天来的标志是什么,我做了各种的回答,都被他一一否定。最后,他告诉我,老北京判断春天来的标志是北海的冰开始融化。我自己喜欢附庸风雅,常到水边去走。紫竹院和什刹海的冰还没有全化,成群的野鸭子们已经在展现他们优美的舞姿,像战斗机一样轰炸薄冰。东坡的“春江水暖鸭先知”,老杜的“长安水边多丽人”,都将水暖河水边人或物的活动,当作春天的表征,大概也是他们高于一般诗人之处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十四个字好。接下来的“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亦好。或许大家要揣摩这士与女的关系。他们或许认识,女孩子可能心里老早喜欢这帅哥,今儿个正好找个借口一起玩儿。或许并不认识,只是一见钟情而已。这女孩儿的内心大约有几分羞怯,但她决不做作,她大胆地邀请,真诚、执著,略略有点儿缠人,以至于对方不忍拒绝。坦诚、率真,正是那个时代年轻人的特色。健康和温暖的气息,真令人神往。这样的文化心态,在今日几难梦见。我只在每年元旦的北大未名湖狂欢会感受过。那时候,人和人的心灵之间是不设防状态。新年的钟声敲响,无数的青年从各个方向涌来,无论性别,无论相识与否,彼此友好地招呼和微笑,或是一群人拉成一个圆圈死命地跑,或是大家排成长队绕未名湖转圈。歌声和笑语,是今夜的未名湖。那时候,仿佛回到了诗经时代,总让我想起《郑风·溱洧》里满是青春与喜乐的那一段对话。

我之所以格外喜欢这篇诗,是因了春的缘故。本篇不着一个“春”字,却处处透露和洋溢春的气息。春天是恋爱和欢乐的季节,国风的爱情诗多半关乎春天,本篇尤胜。

本篇的艺术表现亦有特色。我们读这篇诗,仿佛是在看电影,这里分明有着镜头的切换:

开篇是一个全视角的总场景:哗哗流淌的河水边,是无数手拿兰花欢笑的青年男女。紧接着,镜头一转,用了定点视角,将光圈固定在一对青年男女的身上,展现了他们交往的细节过程。接下去又是一个全视角的放大镜头,是无数的“士与女”互赠芍药,定情嬉笑。这样鲜明的画面感,也是诗经作品特有的。后代的诗歌,尤其是近体格律诗定型并成为诗坛主流以来,诗歌里便少了这样鲜活的场景感,也少了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活的场景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国风作品的根本特征。

附:这里需要做一个小小的说明。“四月移花带芍药,不知忧国是何人!”可见芍药是在农历四月开花,而不是在三月三日的上巳节。历代的学者,多主张“赠之以芍药”的“芍药”不是今天的芍药,是另一种香草。

本文链接:http://www.sxhhwh.com/huanhewh/6329.html 转载需授权!

诗经溱洧中的黄河文化

上一篇:郑州黄河文化公园需要购买门票么(郑州黄河文化公园门票多少钱)

下一篇:地洞之旅(地洞探险之旅作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